top of page
精准传播 个性定制-2.jpg
幻影溪酒庄之旅.jpg

看电影, 聊金融(一):《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

本文来源: FU WANG

作者:FU Wan,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言 从事金融审判工作有段时间了,作为一个金融圈的边缘人,总是跟不上金融精英的步伐,所以一直在想如何更好更快地理解金融。好在网络发达,一些金融的影视给我们这些门外汉提供了知识快餐,从而得以管中窥豹一斑。娱乐之余,顺便介绍一下这些影片的内容,谈谈感想,分享给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爱学习的学习,爱娱乐的娱乐,各取所需吧。反正是随便聊,说得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第一部:《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是美国播出的一部电影,改编自《纽些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是一部直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纪实性影片。 主题嘛,借用新闻联播的几名话描述一下:华尔街这些坏家伙乱搞,人民群众马上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结果害得领导们很忙。当然,领导们忙完了还是不错的,结果华尔街又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人民群众呢?Who cares?以后再说吧。 领导们是谁呢?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是剧情中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SEC头头,等等。除了领导们群英会之外,华尔街巨子们也是一个个粉墨登场,四大投行、花旗、摩根大通,不一一点出了。演员选得真好啊,一个个形似得不得了,尤其是伯南克的演员(这个演员还演过美国版建国大业《John Adams》系列剧中的亚当斯总统,又来演美联储主席,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两巨头都演过了,丝毫不亚于中国皇帝专业户演员啊!)。

影片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展开。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行雷曼兄弟濒临破产,这就是故事的起点。雷曼破产的破坏力,笔者算是间接感受到了。雷曼申请破产那一天,当时国际破产法协会INSOL正在组织各国破产法专家在上海开年会,因为中国破产法出台不久,而且移植美国破产法较多,美国破产法大佬们都在会场签名售书,介绍自己对中国破产法的突出贡献呢。结果雷曼破产的消息当天一传来,许多国外破产律师下午的会也不开,纷纷往回赶(回去救急或者拉生意去了),顿时会场空了一半。

雷曼濒临破产之时,已经有贝尔斯登作为前车之鉴,只不过贝尔斯登已经由摩根大通收购。火烧眉毛,雷曼到处求救。但怎么救,这才是个问题。这么大的公司,买的起的人没几个。当然,大家都会想起我们的股神巴菲特。股神真乃世外高人也,保尔森要向他求主意,投行CEO求他注资帮忙.他却不紧不慢在陪儿孙们吃快餐,颇有点少林扫地僧的腔调啊。当然,股神就是股神,砍价能力超强,要砍出利润来,雷曼就受不了了。于是,雷曼接着找韩国人谈,韩国人谈着谈着发现问题不谈了。找英国巴克莱银行谈,结果英国金融监管机构一句话顶回来:We don't want to import your cancer。这时候领导们开始急了。

对于救助过程,雷曼心里小算盘也不少。雷曼CEO在想,保尔森啊,你出身高盛,既然你救贝尔斯登,总归连我们一起救吧,救外人这样才能避避嫌吧,不救雷曼岂不是有借机报复之嫌吗。可是保尔森没有他想象中这么伟大或者想法这么多,让雷曼直接挂了。真可谓举贤不避亲,报仇不避嫌啊。保尔森逼着SEC头头致电雷曼董事会建议其申请破产,SEC头头在刹那间犹豫了,他到底是否有权叫一家私营公司去申请破产,因为董事会的会议纪录是公开的。在保尔森的多次督促下,这个电话还是不得不打。但是雷曼CEO听到后,简直不敢相信,回了一句:Are you directingus to put leman brothers into bankruptcy? Directing 这个词用的真好啊,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与边界,永远是争论不休的焦点。结果SEC头头简单敷衍几句,不敢再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如果存在渊源,总是让人生疑。官员下海经商,或者商而优则仕,这两个方向,只要与原业务、人脉有关联,很难避嫌。保尔森原是高盛的老大,被任命为财长之后,把自己在高盛的班底都弄到财政部去了,所以在电影中,提到了高盛Goldman Sachs已经是Government Sachs的流言(G字打头的公司看来总是喜欢和政府挂钩,研究GM破产的历史就可以发现,GM就是General Motor变成Generous Motor,然后变成了Government Motor )。

雷曼破产,恐慌巨大,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是压力山大。出售那么多CDS的的AIG也濒临绝境。问题在于,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这才是影片中强调的真正的too big to fail。同时市场恐慌之下,信贷停滞,GE作为正常的公司,也撑不住了来电求助。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会导致覆巢之下无完卵。

自救为先,领导们召开银行高管开会。高管们来开会时,以保尔森旁白形式给每人一句评论,真是一针见血,不知道在这些机构工作的童鞋们有没有同感:高盛CEO LloydBlankfein是个明星,虽然我曾是他老板,但他现在翅膀硬了。

摩根史丹利的CEO John Mack是个斗士,他以前总是喊着,让我们干掉谁吧。

美林证券CEO John Thain是个自私的家伙,也曾是跟我混出来的。(这哥们果然自私,在片中利用内幕消息直接把雷曼与BOA的交易截胡了)

花旗的CEO Vikram Pandit,没人知道是他在搞花旗,还是花旗在搞他。 当然,对于是否由政府出手救助,大家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说的很经典,“Main street wantsWall street to pay. They think we are overpaid assholes. Why would you bail outpeople whose sole job is to make money”。呵呵,明白人啊。 但是,自救明显是不行的。正如保尔森对他太太说的,银行都是建立在信心之上的,没有了信心一旦挤兑,马上完蛋。危机一出来,银行股价狂泻,银行间市场停滞,谁还信银行。怎么办?地球人都知道,有困难找政府。最后,领导们想出三招:

1、有毒资产购买计划TARP,让国会同意出资购买银行的有毒资产。一句话,Cash for trash,生动形象地表明由全体纳税人为不良资产买单。只不过时间紧急,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迫为不易。伯南克的招数是scare themshitless,以自己毕生研究大萧条的专业经历告诉大家,Credit has the abilityto build a modern economy,反之亦然,你们不同意,大家马上死。但国会议员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提出多佛法案的两个议员多德和法兰克表现勇猛)。国会本来就分两派,这个方案,共和党会认为是国有化naturalization,民主党会认为是救助bailout,总归难以通过。好在保尔森软硬兼施,先是吓吓麦凯恩,然后面对议长佩洛西深情地跪了,看来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最后白宫一起施压,国会终于通过细化方案。

2、合并投行与商业银行。这是盖特纳的主意,这样投行也可以使用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当然,这个方案利弊是明显的,有利之处在于稳定,不利之存在于一旦合并则银行越来越大,更是大而不倒。只不过,短时间内拉郎配,人家银行也得愿意啊。

3、直接注资给银行。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难以快速解决信贷停滞问题,必须直接注资给银行,然后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难题在于,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接受这笔救助资金。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当然,银行高管也怕政府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运营(最主要是限制他们拿高薪)。作为交换条件,保尔森承诺政府股份无投票权(优先股制度这时候派上用场了,中国公司法优先股制度的改革,看来确实有前瞻性,呵呵)。

暴风骤雨三招之后,领导们的救市努力没有白费,终于避免了短时间内的金融动荡(至于长期效果,待历史评说吧)。应当说,从政府与决策者的角度,推出这些方案,面对种种利弊取舍,还同时与时间赛跑,最后取得效果,确实不易,也算是大功一件。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金融危机处理的流程,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整个决策过程是比较透明的,而且经过了国会批准。

顺便说一下,中国人在这部片子中露了两次大脸,第一次是保尔森与中国高官的记者会。中国官员说,一定要保证我们在房地美与房利美的投资安全,现在已经跌了6成了。保尔森只好硬着头皮说,没问题。但中国官员悄悄告诉他,我们两房债券数十亿,俄罗斯也不少,俄罗斯提议我们两家一起抛,把你们市场砸趴下。哇,货币战争马上上演喽。

当然,我天朝孔孟之乡,施行仁政,不会干这种落井下石的事情啦。所以,这只是一个“friendly reminder”,不是threat(保尔森原话)。不过,如果当时真干了,后面发生的可能不仅仅是货币战争了。为此,记者会上保尔森挥舞着中国小红旗拍照,取悦着中国人。真是中美和谐、世界大同的一幕啊,怪不得Chimerica“中美国”的论调大有市场。第二次是中投公司在美国等待谈判的镜头,一帮中投老总们在大楼外面墙角处憋不住抽烟,吞云吐雾的形象实在不佳,这也太不给中国人面子了。

呵呵,怪不得要不断强调旅游文明啊。也许在老美的心中,中国永远是可以利用的土豪朋友。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场,对文章内容概不负责。 如有争议,请随时联系我们!

 

南欧垦娜根 36 小时

幻影溪酒庄体验之旅

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