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准传播 个性定制-2.jpg
幻影溪酒庄之旅.jpg

看电影,聊金融(十):欺诈圣手(上)

本文来源: FU WANG

作者:FU Wan,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年一度的315又要到了,这次挑一部关于庞氏骗局的电影来写写影评,并谈谈如何躲过那些庞氏骗局。

《欺诈圣手》这部影片讲的是史上金额最大的“庞氏骗局”与始作俑者伯纳德·麦道夫的故事。

选角就不用说了,都是老戏骨,尤其是罗伯特德尼罗,造型与麦道夫还挺象的。

麦道夫是前纳斯达克主席,还有数不清的头衔,算的上是证券业界的传奇人数,多年以来,点石成金,粉丝无数。还是引用他儿子在电影中的原话吧:“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可惜的是,人设的坍塌,往往就在一瞬间。麦道夫所经营的证券投资基金,在美国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动荡不安之际,反而要给员工发巨额的资金。

在市场风雨飘摇之时,高调发钱,当然是大为反常。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突然高调的企业,往往是摊上大事的前奏。在麦道夫儿子的追问之下,庞氏骗局现形了。

这几张图片,足以解释什么叫庞氏骗局了。得知这一切后,他的儿子为了避免自己的刑事责任,听从律师建议,赶紧告发麦道夫,否则,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共犯。


这么多年的辉煌业绩,不亚于股神巴菲特,可惜都是假的。

对于这一切骗局,许多名字响当当的银行大客户无法察觉,更为惊人的是,麦道夫的太太、儿子也都蒙在鼓里。

当然,只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骗局的,至少伪造一些交易记录、业绩报告,针对数千名投资者,也需要不少辅助人员。于是,在麦道夫办公室的17层楼里面,有几个亲信帮助麦道夫精心制造骗局。当然,庞氏骗局一揭露,他们也会摊上事。至于以不知情为理由抗辩,你觉得检察官会相信吗?

按理来说,象麦道夫这样的成功人士,赌上自己的一辈子,去开创一个庞氏骗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影片也交待了这个庞氏骗局的缘起。在多年以前,不可测的市场给了麦道夫一个大大的教训,让他亏损累累,无法面对投资者,于是,麦道夫横下心来铤而走险,开始了骗术。用一些谁也搞不懂的词语(split-strike conversion strategy),用事后诸葛亮式的记账方法,不断忽悠投资者。

开始了庞氏骗局之后,麦道夫是动了一翻脑筋了,因为骗局要长达十余年,绝非易事。

一是回报率的设计。麦道夫掌握了人们的心理,他提供的回报并不算高,但却年年非常稳定,根据资料的记载,大约是12%,这样迷惑了很多人。


二是对待投资的态度。麦道夫并不象巴菲特那样,基本上是拒绝见投资者,这种高贵无比、拒之门外的态度,反而让投资者不敢撤资,因为撤资了可能再进不来了。


三是缺乏第三方印证。一般情况下,对冲基金会在券商开户交易(券商的经纪业务),这样券商作为第三方容易察觉其中的骗局。而麦道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同时经营经纪业务(其经纪业务的成功也是他能当上纳斯达克主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自己的对冲基金通过自己的券商交易,外人根本无法察觉交易是否真实。


四是交易记录传统化。在信息时代,麦道夫竟然不让投资者远程登录账户查看投资情况,仍坚持发送传统的纸质信函的形式,导致造假难以被发现。

一副诚恳的表情,一套高明的犯罪手法,麦道夫导致许多机构、许多个人身陷骗局而丝毫不察觉,最后血本无归。

但在麦道夫眼中,参与投资的人,他们都有着贪婪的原罪,每个人都是“共犯”,为这个骗局添砖加瓦。


受托投资的对冲基金是一个极其需要讲究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的行业,麦道夫辜负了投资人的信任,让他们倾家荡产,正是应了电影海报中的这句话:Only those you trust can truly betray you. 你信之人,伤你最深。这么做,自然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不象一些跑路之人,麦道夫并没有跑路的打算,他反而把一切都往自己身上揽,不希望连累妻儿、兄弟,认罪服刑。150年的刑期,足以把牢底坐穿。

你信之人,伤你最深。这句电影海报双关语,则点明了电影的另一主线,即麦道夫的众叛亲离,也给他带来了伤害。也许这就是冥冥中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