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倒下,17万德国军队是如何“一夜消失”的?
原创: 记者/ 陈祥, 凤凰Weekly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缩写为DDR),简称“民主德国”,俗称“东德”,该国军队——国家人民军(德语:Nationale Volksarmee,缩写为NVA)组建于1956年。
1989年10月7日,东柏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建国40周年阅兵式,港口城市罗斯托克则举行了海军舰艇阅兵,诸多舰艇整齐停靠码头。海军司令、国防部副部长特奥多尔·霍夫曼乘坐鱼雷艇,意气风发检阅了舰队。之后是一些成本极低的演习科目,主角是全副武装的蛙人,他们从高速行驶的鱼雷艇上跳入海中,跳离直升机后操纵滑翔伞落在水面上。
“所有参演者和参观者大概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人民海军乃至全东德的最后一次舰队阅兵仪式。”霍夫曼在1993年出版的回忆录《最后一道命令》里感叹。“在这些钢盔底下,军官、军校生、准尉、士官和士兵们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真的是那种‘红色普鲁士人’?”他还忧心忡忡想象了东柏林的阅兵,“人民军内的真正局势究竟如何?”
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及其军队化作历史,几代人的入伍誓词“我若违背军旗下的庄严宣誓,必甘愿接受共和国法律的制裁与劳动人民的蔑视”亦随风而去。
民族团圆、国家统一在当时是每一个德意志人豪情万丈、激情四射的时刻,但统一后国家的重建过程注定充满诸多不完美和遗憾。当西德人民需要为东德的浩大重建过程持续掏腰包时,他们就怨声载道。效率低下的东德企业无法在自由市场立足而纷纷破产,失业的人民或留守在日益破败的故乡勉强度日,或背井离乡去西边打工。
“我们能很愉快地回忆起一些甚至比现在还好的事情。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一致,而现在只有竞争。”一位年轻戏剧导演的话曾经常被军队中残存的东德人士私下引用,“在民主德国,我有很多幸福时光,我希望能记住这些时刻。如果我们唱青年歌曲,那些‘西部佬’认为这是怀旧;而如果他们这么做,那就是正常的!”
东德军队实力揭秘
冷战正在落幕。华沙条约组织在1989年1月29日公布《国防部长会议声明》。这是华约自成立以来首次公布各国军力的官方数据。就在6天前的1月23日,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欢迎瑞典首相英瓦尔·卡尔松到访的宴会上宣布,东德将在1990年年底前单方面裁军1万人,军费削减10%。而华约的声明记录显示东德军力鼎盛时期的数字为17万人规模的NVA,包括四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边防军。
陆军是NVA的老大,平时分为第三和第五两个军区,分别负责国家南部和北部。每个军区拥有1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预备役摩托化步兵师,在战时各自组建一个集团军,此乃野战部队。东德国土不大,预备役部队动员效率又高,足以在24到48小时内完成全员动员。不过,东德没有在一场大战中指挥这两个集团军的权限,指挥权归苏军驻德集群(德语缩写GSSD)。
苏军虽然是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但普遍缺编少员,GSSD是装备与训练最好、最齐装满员的单位。一旦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GSSD是进攻西方国家的第一梯队。NVA的两个集团军,将在老大哥的指挥下向西进攻。下辖东德第3集团军的一个苏联方面军,进攻富尔达缺口;下辖东德第5集团军的苏联方面军,进攻北德平原。
承担如此重任,NVA的两个集团军得以在华约体系中享受最好的装备、最严苛的训练、最优厚的待遇。唯有如此,它们才有资格跟苏联最精锐部队并肩作战。
〓 1979年10月6日,为庆祝翌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国庆日,NVA正在阅兵。两辆苏制2S1自行榴弹炮在摄影师镜头前缓慢驶过,苏联在1970年代初列装它。
如果说东德陆军尚有与西德一战的实力,东德海军实力则远弱于西德,人员始终没突破2万。东德海军是纯防御型的,负责在波罗的海西侧巡逻、反潜、扫雷布雷、情报搜集、两栖登陆。两德统一前夕,海军主力是3艘苏制“科尼”级轻型护卫舰、16艘东德制的“帕尔希姆”级轻型护卫舰,余下的战斗部队便是导弹快艇和鱼雷艇群。相比西德,东德没有驱逐舰、潜艇。
东德空军是四大军种中最受国民欢迎的。它在1989年有4万之众,征召人员的比例是38%,居最低,而陆军是60%,海军50%。航空热在东德社会经久不衰,男孩子们的成长记忆与航空博物馆、航模、飞行员等密不可分,男人们入伍后可以无限接近飞行梦想,掌握无线电技能。不愁凑不齐人,空军将理科成绩和俄语水平作为招兵硬指标。
空军的主力,从新到旧依次是米格-29、米格-23、米格-21战斗机。西德在1970年代开始换装美制F-4战斗机,本国、意大利、英国合作研制的“狂风”战斗轰炸机,性能压倒东德,更不用提西方空军的训练水准一向高于苏联。
总之,东德陆海空三军照抄苏式武器,复制苏军编制,按照苏军条令训练,遵循苏式国防学说。它们实质是苏军编组的标准模块,随时可以被苏联上级调兵遣将。NVA不仅毫无本国特色可言,也没有国防自主权,不过所有华约国家的军队都如此。苏联在每个国家派驻一名上将,级别与该国国防部长相当,权限更大,要指导和监督对方军队的训练和政治教育。
NVA有个特殊军种——边防军,由边防警察改组而来,并在1974年从陆军独立出来。苏联的边防军先隶属于内务部,后归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东德的边防军却隶属于国防部。边防军的征兵标准与陆军差不多,但政审最严格,一个东德公民但凡有宗教信仰、有西德亲戚、有持不同政见的家人,他将被边防军拒之门外。
除了柏林墙,东德修筑了一道1393公里长的隔离线,沿线瞭望塔林立,巡逻车道连贯,工事和通讯设施众多。正因为边防军任务沉重,国防部在拨款和人员分配上优先给陆军和边防军。边防军和边界,消耗了东德巨大的资源,边界及其周边地区占国土的六分之一,建设边界体系的费用是国家机密中的机密。
然而,东德逃亡西方的现役军人有90%出自边防军,边防军只好在1973年开始只用志愿役者。一旦发生战争,边防军将在防御第一线迅速消耗光,或者为大军快速排除边境障碍,甚至以轻步兵角色配合进攻城镇。
真实窘境:军队忙着填补经济生产的人力缺口
东德经济在华约各国中居首位,超过苏联,但在发达工业和全民高福利背后,隐藏着太多短板,譬如苏式经济体制无可治愈的痼疾——消费品短缺。
二战末期,当苏军推进到德国境内时,东边国土的人民仓皇向西出逃。当柏林墙在1961年拔地而起时,已经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东德成立于1949年10月,从1949年到1961年,就有260万人出走。柏林墙阻止了民众成规模逃亡,但人口的不足始终影响着国内经济生产。畸形的国民经济,赋予了NVA一项独特使命,帮助国民经济生产。
过往几十年里养成的惯例,在收割农作物、交通与产煤业清除积雪时,军队成建制投入。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军队的经济生产任务加重。国家计划委员会希望提高工业制品的生产,增加外汇10亿马克,增加社会主义经济区出口额1.2亿,增加非社会主义经济区出口额6400万,支付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1.8亿。1988年,国防部长发布第104号部长令,1989年全年投入1万名军人,持续参与64家企业的生产。
换言之,这1万名军人将跟工人一样忙碌于企业生产,放弃军事训练学习,只是他们在外也受军事化管理。这对军队备战造成重创,如陆军14个现役摩托化步兵团中有半数将无法进入战备状态。以第11摩步师为例,编制内3个摩步团被借调走2个,剩下部队无法进行师一级的训练。坦克师麾下的摩步团被调离后,坦克师失去了步兵,也就丧失了战斗能力。基本上,每个摩步团只有1个摩步连可以实施战斗训练
一旦前线十万火急,在企业里忙着当工人的军队必须立即回基地,军队要制定应急方案。东德社会受交通运力不足之苦,军队以外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汽车,所以有370辆军用卡车得陪着被调离部队待在各处企业,这又形成军队卡车的浪费。
海军主要去船厂,从事给船除锈这样的重体力活,留守兵力在维修保养上的压力更重了。人力永远有大缺口,国防部在1989年1月、2月增派960名军人去25个林业公司砍树。连边防军都被派去干这活,何以如此紧急?原来,是东德未完成向苏联的家具、板材出口合同。
东德不重视工人的健康保护,许多军人被派到有害健康的劳动岗位。除了东德化工中心——比特费尔德化工联合企业,别的地方都没有健康劳保补贴。然而,许多军人喜欢如此“不务正业”,居然能在入伍期间成为一个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退伍后将成抢手货,何乐而不为?
大环境变了,东德人口的大规模外迁在1989年9月爆发。一个月后,国内劳动人口更加短缺,尤其是卫生和供应行业,NVA再次出人顶替。霍夫曼和副手开玩笑,再这样下去,每一个理智的军队领导都应该立即接管政权。
局势一天天变化,在位18年的昂纳克下台了,继任者埃贡·克伦茨接任了不到两个月也卸职,总书记职务废除。温和派汉斯·莫德罗成为末任总理,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莫德罗加快各方面改革,希望保住东德,但一切太迟了。本刊记者在2012年采访了莫德罗,他谈到苏联担心华约与北约之间发生军事对抗,要求NVA禁止介入国内事务,这对于稳定NVA是最重要的。
1990年年初,NVA尚有21000人在军营外服务于经济生产。末任国防部长霍夫曼发布了第28号退役命令,在1990年9月30日实施,他自己也属于退役者。10月3日起,东德不复存在,NVA也消散了。
西德军队有49.5万人,按规定要裁军,注定不可能全盘接受NVA。
东德军人都去哪了?
国家首先设立一个临时性的接管军事机构,联邦国防军东部军事司令部应运而生,直属国防部。它设在柏林东边的小城市施特劳斯贝格,有约600名成员,其中只有250人来自西德,但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均是西德的。它负责接管NVA所有机构、人员、设施,并对NVA进行军事原则、条令条例、组织体制上的西德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