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流浪了3年的阿富汗国宝 再次陷入危机
文章来源 : 外滩
命运多舛的阿富汗文物
为了躲避战乱
流浪地球14年
很难说 清,文物生于阿富汗,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阿富汗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数千年来,希腊、印度、波斯等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此碰撞。
这里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糅合了极多元和璀璨的文化。
然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让阿富汗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大国入侵和内部权力斗争带来的战乱不断,导致博物馆一再受到掠夺,大量藏品被损毁。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被毁坏的佛像
过去的十几年间,为了保护阿富汗所剩不多的珍宝,它们被送往海外,在各国博物馆辗转避难,更是被中国多家博物馆接力守护了3年,去年才回到家乡。
而最近,塔利班的卷土重来,让这些刚结束漂泊的国宝,再次陷入险境。
01, 国宝的危机
8月16日,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则公告,对馆内文物的安全表达了担忧,并恳请包括塔利班、安保机构、走私者等相关人员,不要破坏或盗卖文物。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消息一出,全世界都为阿富汗的国宝忧心不已,尤其是曾在全球巡展的“巴克特里亚宝藏”。
这批珍宝出土于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国(西方学术界称“巴克特里亚”)旧址,包含两万余件黄金制品,涵盖大量古代金币、精美的纯金王冠和饰物,被认为是仅次于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墓的考古发现。
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碰撞的产物,它们再现了阿富汗文化多元而独特的魅力。
可以说,亚欧大陆上所有辉煌一时的古老文明,都在这些文物身上有迹可循。
比如阿佛洛狄忒(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整体造型呈现出明显的希腊风格,但仔细观察其眉心白毫和眼部特征,以及圆润的面容和丰满的体态,又能看出印度文明的特色。

再比如这个黄金头饰,中间有一位“驯兽大师”,两侧各有一只龙形神兽。
这种中心人物搭配两侧动物的组合,属于典型的古地中海风格,但龙形体现了中国元素,神兽的头和角又有草原文明的特征。

不仅如此,这批宝藏的精美程度同样令人惊艳。
饰品的造型大多奢侈繁复,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例如这串项链,黄金之中镶嵌着绿松石和红宝石,耀眼夺目。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顶金冠,由上百枚金片组成。
每一个小金片都被打造得像纸一样轻薄,形状不一,如花朵、如树叶。
轻微的震动,就能让金片不停颤动,被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为“金步摇”。

这些记录了阿富汗过去辉煌文明的稀世珍宝,在塔利班掌权后,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2001年,塔利班炸毁了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举世震惊。联合国连发36封信,也没能阻止这场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