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大的变数,将是美国如何定义中国(二)
来源: 中美学者智库,作者:肖磊看市
六
当然,中国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特殊性同样是“规模”二字,这是天然的遭“嫉妒”因素。
中国目前仅货物进口总额,就相当于日本、印度和巴西的总和,已经超过了整个欧盟的进口量,超越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要知道目前中国人均GDP仅仅只有1万美元,大概是日本和欧盟的四分之一,还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一旦中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逐步走向中高收入国家,那时中国所产生的需求和酝酿出来的生产能力,也将是空前的。
另外,中国更大的优势是,强大且以民为本的中央政府,可以平衡商业跟民生的失衡,在尊崇市场逻辑之外,对弱势群体形成了强大的渗透性保护,我此前专门写过一篇评论,就讲了中国两套“系统”所展现出来的应对各类危机的优势。
这次疫情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如果没有中国抗疫的成功,从而形成的对全球供应链的支撑,全球医疗物资等的短缺可能超乎想象。
前一阵,美国知名反华政客、共和党众议员迈克·沃尔兹(Mike Waltz)在推特上愤怒的说:“究竟为什么国会议员和工作人员拿到的防护装备,都是中国产的?”而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为持续应对美国国内疫情,将99种自中国进口的医疗产品的关税豁免期延长6个月,至2021年9月30日。
时至今日,中国依然在持续的奉劝美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可不是简单的警示。其实中国的崛起,同样也扩大了美国的规模优势(这跟当年苏联对美国空间的挤压有本质区别)。
中国不仅承接了美国的淘汰产能,使其能够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研发、教育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中国制造还长期的保证了美国社会能够享受到稳定的低物价,使其可以更长时间的保持低利率水平,社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大幅提升。
跟中国扩大贸易的几十年里,美国的竞争力不仅没有减弱,而且更加具有领先优势,发展至今,全球前十大高科技企业美国独占七席,美国仅前十大科技公司的市值就超过5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总额,这十大科技公司所创造的纯利润,跟日本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当,要知道日本可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七
很多时候,我们要从全球历史和经济演变的角度,才能看清一个非常局部的问题,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有一本书叫《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当时基辛格、诺奖得主萨金特和希勒,还有末日博士鲁比尼、前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亨利·考夫曼,以及中国的朱民等都推荐了此书。这当然有出版社运作的成分,不过里面很多东西值得研究。
这本书主要讲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在面对重要的经济、金融危机的时候,沃尔克是如何临危受命,且通过“特殊”手段,拯救美国经济和美元的。
当然,我并不是跟大家说这本书写得有多好,我要说是,这本书里面,主人公沃尔克所经历的重要时期,跟中国所经历的重要发展阶段正好重合。
请注意,这本书里面本身没有提到几乎任何跟中国相关的事情,所以我是想通过研究沃尔克三次重要经历,给大家说一下美国政策蕴藏着的跟中国相关的巨大逻辑。
沃尔克第一次出场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中国并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所以美国的问题,需要欧洲来埋单。
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等,美元信用危机爆发,黄金价格开始飙升,欧洲国家开始用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储备,1969年沃尔克刚刚当上了美国的财政部副部长,就被当时任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的基辛格任命为“ 布雷顿森林体系调整”小组组长,说白了,就是要让美国对全球违约(放弃美元跟黄金挂钩的承诺),然后还不能让美元崩溃。
请注意,沃尔克当时还不是美联储主席,仅仅是财政部副部长,沃尔克要让美元跟黄金脱钩的方案,遭到了当时美联储主席伯恩斯的坚决反对,但反对最终无效,1971年8月,尼克松听了沃尔克的建议,向全世界宣布,美国终止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承诺,黄金价格自由浮动。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美元进入到了贬值大通道,欧洲人手上的美元迅速贬值,贬值到了什么程度呢,从黄金价格走势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到了1980年,1盎司黄金涨到了800美元,也就是说,欧洲人以前可以拿着35美元就可以到美国换来1盎司黄金,而在美国公开违约10年后,欧洲人需要800美元才能在美国换来1盎司黄金。
可能大家还不太明白,其实这意味着,美国整个60年代,深陷越南战争,花出去的数千亿美元,以及巨大的财政赤字,通过美元跟黄金的脱钩,相当于转嫁给了欧洲,美国的巨额战争支出,相当于是欧洲埋单,因为当时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进口市场,以及美国黄金储备最主要的买家。
问题是,随着欧洲经济逐步从战后复苏,到了七十年代,欧洲的生产成本本身跟美国已不相上下,这就导致美国难以再通过进口欧洲的商品来解决国内通胀问题,失去了转嫁危机的对象,整个70年代美国的通胀水平持续走高,到了1979年,美国的通胀率已经超过12%,这期间美国换了两届美联储主席,面对美国的恶性通胀,都束手无策。
好了,这个时候该沃尔克二次出场了,1979年8月(同年中国改革开放),沃尔克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当时在货币学派名声大噪的弗里德曼直接给沃尔克发了一份“吊唁”信,意思是沃尔克也将是美国恶性通胀的“牺牲”品。
那沃尔克上任后,到底做了什么呢,其实沃尔克也没有做什么更加特别的事情,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著作,把沃尔克描绘成拯救美国经济的力挽狂澜的人物,我认为这与事实严重不符,美国通胀的回落,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在沃尔克上任之前,美联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将利率从4%左右上调到了10%以上,但美国的通胀问题丝毫没有改善,沃尔克上任后也仅仅是维持了加息,而美国的通胀问题却迅速从1981年的13.5%降到了1983年的4%以下。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美元一下子“值钱”了呢(美元“值钱”意味着物价回落,通胀问题解决)?
八
这就是我要说的重点,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大量的向美国出口换汇,仅仅1982年至1986年五年间,中国就出口了超过3000亿的商品,要知道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处在2左右。
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的开放,“拯救”了沃尔克,中国越来越多的低成本商品输入美国,其价格还不足从欧洲进口的五分之一,然后美国大量的“闲置”美元流入中国,美国国内通胀率迅速下降,并持续了接近20年,这给美国经济提供了难得的稳定发展期,孕育出了信息互联网时代。从此,沃尔克名声大噪。
为美国大通胀埋单的中国,也获得了发展机遇,出口换来的美元,以及外资的进入激活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发展迅速,但代价也是高昂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美元的持续流入,中国需要不断的释放人民币(大家赚来的美元需要卖给中国央行,然后获得人民币),中国开始进入到了高通胀时代,到了1994年,中国的通胀率已经接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