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沉默之地:加拿大「印地安住宿學校」的百年種族滅絕
Updated: Jul 6, 2021
文章来源: ETTODAY
5月底加拿大卑詩省爆發一所廢棄的原住民寄宿學校「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地底下,開挖出215具兒童遺骸,最小年紀的兒童僅有3歲,令國內外震驚。圖為另一所住宿學校Bishop Horden Memorial School,孩子們在睡前祈禱。

圖/路透社
主持人/編輯七號、編輯佳琦
「加拿大歷史中最陰暗的一頁...轉型正義的一天是否可能到來?」5月底加拿大卑詩省爆發一所廢棄的原住民寄宿學校「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地底下,開挖出215具兒童遺骸,最小年紀的兒童僅有3歲,令國內外震驚。
這所隸屬於天主教會的印地安寄宿學校建於1890年,專門提供給蘇斯瓦族兒童就讀。1920年代開始,加拿大政府實施「強制上學法」,原住民兒童就強制從父母親身邊被帶走,集體住校,美其名是要學習新文化,實則剝奪孩童接觸母語和原生文化的機會,來達成控制與統治目的。
加拿大政府針對原住民兒童強制就學政策一直實施到1996年,長達百年之久,許多倖存者都仍在世。這起事件,在在迫使加拿大政府再次面對過去暗不見光的殖民統治歷史,教宗也對此發表談話。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兒童骨骸?他們如何死亡?生前受到如何對待?這起事件是否只是殖民統治的個案?難道天主教會不用負責嗎?都將在本集整理爬梳。

圖為6月6日加拿大的國家冰球聯盟競賽會場,215雙小孩鞋子被放置在座位區,以紀念這些喪命的兒童。 圖/美聯社
▌惡名昭彰的同化政策:「印地安人寄宿學校系統」
5月27日,加拿大各家媒體紛紛報導,一個蘇斯瓦族權益團體Tk’emlúps te Secwépemc Nation指出,在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地底下發現了215具兒童遺骸。此事一出,不僅震驚加拿大本地,包括美國、澳洲等國家,也都再次讓人想起過去不正義的原住民族殖民統治政策。
這所學校,原本是在1890至1969間由天主教無玷聖母獻主會所經營,其後由聯邦政府接管,並在1978年關閉。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從1920年開始配合政府政策,強制將蘇斯瓦族兒童帶離家園接受教育。它也曾是加拿大最大的寄宿學校,在1950年代註冊人數高達500人。
Tk’emlúps te Secwépemc表示,他們透過雷達發現這群埋在地底下的兒童遺骸。但這可能還不是全部。根據許多資料所拼湊出的狀況,這所學校過去曾有大量失蹤的學童,至今仍下落不明,到目前為止,僅能辨識出骨骸中有51人,喪命於1919至1964年間。

類似的「印地安寄宿學校」,在全加拿大還有很多。根據紀錄,約有三成的原住民兒童──也就是15萬人──曾就讀過這類專門開給印地安兒童的學校。並且,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的死亡案例並非個案,根據多方資料顯示,在「印地安人寄宿學校系統」(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system)實行的百年間,約有4至6千名兒童在學期間失蹤或死亡。
類似的「印地安寄宿學校」,在全加拿大還有很多。根據紀錄,約有15萬人曾就讀過這類專門學校。並且,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的死亡案例並非個案,在「印地安人寄宿學校系統」(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system)實行的百年間,約有4至6千名兒童在學期間失蹤或死亡。圖為1937年坎盧普斯學校的大合照。

圖/歐新社
加拿大政府最早的印地安住宿學校政策,推斷可能從19世紀初就已開始,因為目前記載最早一所印地安寄宿學校出現在1831年,但真正的法源依據,則要等到1876年《印地安法案》(Indian Act)才正式開始。這個法案內容有諸多要求同化原住民的內容,包括要求他們只能在特定的保留區生活,也就是所謂的種族隔離政策。
而到了1894,加拿大政府通過《印地安法案》修正案,要求16歲以下印地安兒童必須要到日間部學校、職業學校、或者是住宿學校就讀。這些學校雖然是政府資助成立,但是實際上是交由天主教會來管轄與執行。
目前已知在加拿大的印地安住宿學校數量有130所,其中最全盛期是在1930年代,當時有高達80間學校都在營運中,幾乎每個省都有這樣的學校。整個印地安隔離教育政策在1996年才終於結束,也等於從政策實行到終結已有百年之久。另外,由於結束時間至今僅25年,許多就讀過的倖存者至今仍在世。
對近代帝國主義或殖民歷史熟悉的人而言,這項政策顯而易見地目的之一,就是要進行同化教育。孩童被帶離原生家庭,在寄宿學校內不被允許說母語、信仰原生宗教、了解原生文化等,用意當然也是在破壞文化、控制民族。從今日的觀點而言,早就構成嚴重的文化種族滅絕政策。有些學校甚至會特意建在離部落遙遠之處,讓父母們難以探視。
在寄宿學校內不被允許說母語、信仰原生宗教、了解原生文化等,用意當然也是在破壞文化、控制民族。從今日的觀點而言,早就構成嚴重的文化種族滅絕政策。有些學校甚至會特意建在離部落遙遠之處,讓父母們難以探視。

圖/路透社
然而在「文化清洗」的目的下,其所施行的實質手段,更有許多建立在將「原住民」排除在「人」的應有對待上,比方說完全非人道的校園環境。這些學校因為天高皇帝遠,政府也不太管,孩童的父母也無法就近確保教育品質,學校內常出現有大量的強迫勞動、虐待、性侵、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
根據2008年,加拿大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簡稱TRC)所進行的研究指出,大多這些學生被送到寄宿學校後,掛羊頭買狗肉的狀況非常多,有多數證言表示孩童並非在學校接受教育,而是接受大規模的勞動剝削。研究者也發現,多數寄宿學校附近都有大型墓地,在許多口述訪談中有提到自己的親人或同學死後遭掩埋。理由大多是衛生環境不佳導致流行病肆虐、而有大規模死亡案例;除此之外也有孩童遭虐待致死、也有性侵的問題。更曾發生過不堪虐待、性侵逃跑而死亡的兒童,會被集體掩埋等情事發生。
這些原住民兒童死亡的悲劇,是否只是系統中的一小塊缺失?對於倖存者而言,寄宿學校美其名是要讓原住民能融入主流社群,但實際上百年過去,原住民族依然無法融入白人社會。
與許多有原住民的國家一樣,即便到了今日,長期的社會歧視依然很深,這群被原生和外來文化都排除的孩童在長大後,既無法回到原鄉生活,也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可以說是一整個世代的印地安族群被集體毀滅。也有研究指出,這些孩童長大之後許多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再次惡性循環,更加強了印地安社群的貧窮複製、酗酒、自殺率高等社會問題。
與許多有原住民的國家一樣,即便到了今日,長期的社會歧視依然很深,這群被原生和外來文化都排除的孩童在長大後,既無法回到原鄉生活,也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圖為在學校附近聚集的哀悼者,手持印地安手鼓進行紀念儀式。 圖/法新社
這些原住民兒童死亡的悲劇,是否只是系統中的一小塊缺失?對於倖存者而言,寄宿學校美其名是要讓原住民能融入主流社群,但實際上百年過去,原住民族依然無法融入白人社會。

圖/路透社